03

古德鸟巢观鹭记 陈志文 2023年07月14日

为了更好地观赏白鹭的生活习性,6月21日,我与几位朋友按计划驱车来到象州县马坪镇。这一天,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

晚上,人们以各种形式庆祝这欢乐的盛夏节日,游泳泡澡的、洗头过节的、饮酒唱歌的……当然,我们也不例外。在镇里的日杂店内,一张小桌、两个杯子、三个凡生、四碟好菜,聊起年轻时五颜六色的趣事,述说人生中七上八下的坎坷,畅谈十拿九稳老去的未来。美好的夜晚,新兴的乡镇在轻纱薄雾的笼罩下,犹如迷人的仙女,在新时代的幸福陶醉中带着微笑安然入睡。

第二天,在人们看到新的一天的第一缕阳光之前,我们听着导航清脆的声音,满怀激情地朝着目的地——古德村湿地公园驶去。那天,恰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待到傍晚时,与君见“粽”情。马坪镇结合传统节日,原计划将举办古德白鹭节,却因故取消了。虽然我们较晚才获悉这一信息,但没一点泄气。因为取消了,意味着观鹭的人就少,这是最合适不过的观鹭时机了。

就在快抵达目的地时,适逢村民昨晚刚维护好的道路,不便直接碾压。村民还没有开门,附近没有行人,就在我们迷惑之时,一辆面包车随尾而来。面对如此实情,司机不问也不察看路况,毫不犹豫地掉头另谋出路。哈哈,有了,我们也立即倒车转头,紧随其后,终于越过了这道弯弯。

停好车,不做任何小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沿着雕刻着与鹭相关古诗的石书观道,悄然来到了古德鸟巢观鹭亭。当地党委、政府修建这个观鹭亭,应该是征求过观鹭专家意见的,它准确地保持了游客与白鹭之间的舒适距离,既可观鹭、又不惊鹭、更不扰鹭,恰恰切合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境。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鹭鸟。夏日的清晨,薄雾散去,只待鹭儿欢。我们闻声而来,拾级而上,喜上眉梢。刚刚登顶观鹭亭,一幅美丽动人的立体画卷即刻展现在眼前:鹭鸟空中飞,林中点点白;空中的、枝头的、嬉戏的、林里的、水上的……这景是林鹭融合,这画是三维立体,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流畅、那么的完美。我们手中的手机当即忙碌起来,从未有过如此兴奋的大脑中枢,指令着右手指不停地点击拍照。

不过,更令人折服的是它们的白是那么的纯净。它们的白,正如李白在《白鹭鸶》里形容的“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更为恰如其分的描述,莫过于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中描写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我们无不比划着、调整着、翻弄着手机,时而用广角,时而用专业,时而用摄影,好像要把每一只白鹭,以及它们的每一根白丝都拍下似的。

最为令人震撼的是它们的数量是那么的密集。在这一小片特殊的林中,白鹭聚集,密密麻麻,宛若夜空中的点点星星、错落有致的场景,蔚为壮观。我们用放大30倍焦距的手机拉近观察,发现一棵小乔木树至少有3-5窝白鹭筑有鸟巢,巢与巢之间高低有层次,距离相对匀称,每窝有2至4只不等的小白鹭。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听鹭语。沿着观鹭道,一阵阵“嘎嘎嘎嘎”的群叫声寻耳而来,由远及近,真是未见其鸟,先闻鹭声。在我们迈进观鹭亭时,这声音益显清晰,越显嘈杂,更显喧闹,但这声音并未因我们的抵近而逐渐减弱、变得寂静,真可谓“人来鹭不惊”啊。在观鹭亭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时空的停滞,环境的静谧,方便我们更好地侧耳细听详辨,发现不同时态的鹭鸟,叫声还是有区别的。如在受惊时或繁殖巢群中会发出低音的“呱呱”叫声,在争斗、示威时会发出“嗷嗷”的叫声,在喂食时会发出“嗝嗝”的叫声,在飞舞时会发出“咯咯”的叫声……这大大小小的鹭鸟,鸣声百异、仪态万千。虽然太阳冒出来了,但并没有看到“日出惊林鹭,时鸣夏荷中”的效果图,看来它们早已习惯这太阳公公的“暖”招呼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鹭境。鹭鸟对生活环境很挑剔,通常喜欢生活在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小溪流旁边,这些地方必须原生态,且有充足、洁净的水源、湿地;它们只吃干净鲜活的鱼虾,栖息地要开阔,适宜群居,没有太多的声与光的污染,故被人们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环保鸟”。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我们看到鹭鸟时而“振鹭于飞,于彼西雍”,犹如一道美丽的音符;时而滑翔急下,宛如空中划过的闪电;时而降落枝顶,与群鹭嬉戏。我们看到鹭鸟静静伫立时,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轻轻行走时,闲情信步,极富韵致;外出觅食时,“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觅食归来时,双亲勤互换,缠绵缱绻。这样一片小小的湿地,竟然能成为鹭鸟的天堂,这要归结于古德村民的厚爱,他们的爱鹭、护鹭、守鹭行为,造就了这片湿地公园,为有“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铺垫了很好的生态环境。

其实早在两年前,我与外地的朋友第一次来此地,一只鹭鸟都见不到,怪是惋惜的。这次很是幸会了,能够饱览到风景如画的鹭鸟图,甚是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