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山下静谧的盘古村。

扬举车运送叶片进山。 (覃志兵 摄)

山脊上的风力发电机组。 (覃志兵 摄)

山脊上的大风车。

蓝天下,一台台风力发电机迎风而立。 (覃志兵 摄)
桅杆长翼碧空旋,云卷雷鸣万仞巅;日丽花明皆是景,风清月朗亦生钱。 举头但觉星辰近,放眼俄惊草木鲜;浩气茫茫谁驾驭?天公摇扇惠桑田。
一直以为,风车是浪漫国度荷兰的标志,殊不知在武宣县境内也有美不胜收的大风车,分布于东乡、桐岭和通挽三镇,连接桂平、贵港两市交界处的双髻山和盘古山脉。在天际辽阔的大山之巅,大风车如巨兽擎天立地,云霞缥渺间,若隐若现,横贯百十公里,与蓝天、白云、高山、树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壮美风光令人沉醉。
盘古山源于大瑶山支脉,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东温山出脉,入武宣县东乡镇后向南延伸至百崖槽山、金龙山、双髻山、大藤山,过黔江河,从百花山起形成盘古山脉,弧环桐岭、通挽等镇。盘古山海拔在200~1000米之间,黛灰色的连峰倚在蓝天的怀抱中,苍茫辽阔。
武宣,被称为“盘古之乡”,盘古山麓世居着两个盘古村,分别为桐岭镇大同村委上盘古村(俗称“旱盘古”)和盘龙村委下盘古村,两村相距约15公里,村背的山脉称“盘古山”。
1、盘古山上话传说
距盘古山数里处为桐岭镇田台村。相传在明永乐(1403年)年间,一名外来的地理先生在田台村定居,此人通晓天文地理,人称“赛半仙”。“赛半仙”的儿子叫韦独齿,人称“老独”,浓眉大眼,文武双全。“赛半仙”认为其子日后将成大器,临终前嘱之二事:墓地选在下伏马村背;屋角种一枝紫金竹,勤于浇水修枝,竹梢垂地方可砍伐。
田台村南面有一个连通地下河的山岩,洞外连着一张长塘,水深鱼多。这天,韦独齿正在家中闲坐,几名酒友登门邀约到长塘打鱼。韦独齿找来弓箭和捞网,众人兴冲冲赶到山泉岩口,只见昔日漆黑的岩洞亮如白昼,正当众人惊诧之际,一条体型硕大的鲤鱼金光闪闪,揺鳍摆尾,随水涌出。众人喜出望外,七手八脚便捕获大鱼。
当众人把大鱼抬回家中,剖开鱼肚时,猛然发现肚子里有一根金箭头,刻着“田台独齿王”字样。此后,韦独齿便称“独齿王”,封几名酒友为丞相和大将军,分头招兵买马。这天,“独齿王”决定开疆扩土,拦海建堤,描绘辽阔的皇城蓝图,诏曰:“龙山”(贵港市、桂平市一带)是大海,“马赖”(武宣县桐岭镇、通挽镇一带)是京城。而后,“独齿王”命天将役使镇水神牛耙土修筑拦海堤,所筑拦海堤便是现在的盘古山脉。
“独齿王”取得金箭头不久,即砍下屋角金竹修成弓箭。一天清晨,“独齿王”对着天空射箭,不料宝箭径直飞向北方,射中京城皇帝的脸盆,皇帝立即命将士前往田台村捉拿“独齿王”。将士赶至田台村,“独齿王”即命众将率兵抵御。然而,“独齿王”的手下如何是将士的对手,“独齿王”见势不妙,只身逃窜至桐岭镇赛兴村高山上的岩洞内,不料被尾随而至的将士发现,于是骑着神马往古朴村方向飞去。当将士挥剑的刹那间,神马重心失衡,一头栽在古朴村后的山坡上,跪地而亡。此后,此山坡被当地人称为“跪马坡”。
据古朴村人韦永波介绍,“跪马坡”位于村背山腰小路边的一块盤石上,石板上仍可见一双深5至6公分的马膝蹄印,大小与马蹄马膝相差无几。
2、“庞然大物”运上山
历史的长烟还在大山褶皱间袅袅飘散,巍巍盘古山仿佛在诉说那旷世传说。而今,盘古山依然散发着生命的张力和蓬勃的气息,宽阔的山林和丰饶的物产更是恩泽了当地世代百姓。高大的山脉屹立在武宣县、桂平市、贵港市三地的边境上,为一方山水倾注平和与安宁。
2017年,武宣县平鼓山(俗称“盘古山”)风电场项目获自治区发改委核准批复。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风力发电机叶片长约70米、重18吨,要将这些庞然大物从堆料场运到山顶,十分艰难。利用扬举车运输风力发电机叶片,运输途中可根据需求做扬起、摆动、旋转的动作,不断调整车上叶片的角度,以此躲避途中的树木、房屋、山体、电线等障碍物。
扬举车长达22米,是一种举升-旋转-液压转向的特种叶片运输车,行走山间步履缓慢稳健。长长的白色风叶如同风帆,又像蚂蚁驮着一根硕大的羽毛。运输车指挥员负责叶片的安全指挥工作,难点主要是过弯道和山体。指挥员全程专注叶片与山体的距离,行驶过程中若碰到障碍和弯道,需及时指挥司机和操作工。工装操作工人主要负责叶片转向,后排车轮操作手负责运输车辆尾部4排32个轮子的转向。运输车经过的盘山路有多个弯道,工装手灵活操作,闪转腾挪,默契配合,实现叶片在运输过程中最大程度避让阻碍物。风车塔筒长96米,分五节,一辆车只能运送一节。主机和机头共重100多吨,分两辆车运输。可见,运送一部风车上山需十辆运输车,运输途中小心翼翼,场面震撼。
3、风起“电”涌进万家
风从天上来,电传千万家。风力发电的理想风力在5-7级之间,武宣县风力资源丰富,连绵起伏的山脉为建设风电场提供了有利的天然场所。
10级大风可将大树连根拔起,但高耸入云的大风车在疾风中屹立不倒,发电机仍可安全运作,这是因为风车深植于山体之中,将上部塔筒和巨型叶片牢牢固定,保障风机达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效果。
高山上一脉矗立的风车,像是大山触摸蓝天的巨手,在无际的蓝天上临摹风的轨迹,在坚韧的山梁上雕塑力的诗篇,照亮人间。
风力发电机的扇叶转一圈就能产生2度电,一套风力发电设备一年运转的收入共计150万元左右。自然界里的风并非一直维持着足以推动扇叶转动的强度,但机组可通过智能感应风力风向,迅速变航变浆,实现最大效能输出绿色能源。目前,武宣风力发电项目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并驾齐驱,是全国第一批“整县光伏推进”676个试点县之一,是来宾唯一入围的县级单位,目前已建成东乡、桐岭、通挽等风电场。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全县风力、光伏总发电量预计达7亿千瓦时,将完成由用电大县向产电大县的华丽转变。
宛如仙境的盘古山上,灌木茂密,古藤缠绕。岭南杜鹃、胡枝、黄梅、麻藤、荆棘等,密密匝匝,簇拥山坡,景色清幽。举目远眺,天空辽阔,俯瞰山下,一座座村庄散落在平畴绿野之中,屋顶炊烟袅袅,清浅的河水从村边淙淙流过。山村已不再是土坯黛瓦的贫苦村庄,而是变成了随处可见现代化楼房的山村。风机、村落、田园,构成一幅多彩画卷,无声地讲述着国家电投奉献绿色能源的故事。
行走在长长的山脊线上,身居山河云絮,聆听飞鸟欢鸣。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风车阵,三片巨大的扇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发出银色光芒,卓越霸气。耳边不时传来扇叶转动时发出的低沉声音,似在诉说着风的多情与浪漫,一路美景。风能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风能走的是绿色发展之路,刮进来的是风,送出去的是电,留下的是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