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有大智慧,《红楼梦》中众人为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体现了三种想法,一是直接移用,二是借鉴化用,三是据境独创。同一事件却有不同思想,既蕴含文化素养,又彰显创新思维。在我看来,贾宝玉的思考方式最值得推崇。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借由诗词歌赋传情达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太白行也作诗,大展豁达;“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怀念友人,暗表惆怅;苏轼月下吟起《水调歌头》,醉酒微醺诗意浓……诗中带典,词里见故,这既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又是学识的一种限定。借史上名人之风采,扬自身之风华,这大抵是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中,直接取用“翼然”二字命名的缘由。
凡事有利必有弊,直接移用一方面为亭子增强“名人色彩”,能够使人一听便知道名由何来;另一方面又显得不够出彩,思维固化,不够活泛。于是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遂拟用“泻玉”。这用法便显得高明许多,不仅停留于原来的词句之中,而是彼此作喻、使其升华,增添灵动性。鲁迅先生曾提出“拿来主义”的看法,在我看来似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一程度来看,都是通过借鉴化用,以期望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直接照搬全抄、原封不动借用。
“沁芳”二字,点出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虽然并未引用任何一篇有名的文章,但正因如此,反倒显得返璞归真,格外契合。除去贾宝玉本人讨厌束缚、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以外,尽管被认为学识不够的他其实也是肚里有墨的。所谓创新,也并非是无缘无故出现的。看上去灵光一闪的好点子,或许是日积月累沉淀的爆发。
世界之大,天涯海角何处觅边缘?毛泽东同志曾经感慨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在今天逐渐成为现实。蛟龙潜水、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系列卫星遨游星辰……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跳出思维的限定与束缚,没有火箭,我们就造;没有卫星,我们就钻研。
无论是直接移用,还是借鉴化用,又或是依况创新,都有其可取之处。但看古言今,跳出限定、摆脱思维束缚而勇于创新成功的种种事例数不胜数,效果之大,影响之巨,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