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0日

做工作要有“清零”思维

□ 李 敏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清零”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比如动态清零、常态化清零、社会面清零等。为什么清零一词变得这么热?就是因为清零难,但清零效果好,我们才这么需要清零。

学习需要清零。为什么要学习?就是因为自信不够了、思维不灵了、知识不足了、工作遇到困惑了,唯有学习才能带领我们“拨开去雾见日出”。可怎么学习效果才更好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条,就是把自己头脑放空,更多的东西才会进得来。放空,主要是讲学知识和学方法的问题。我们学习,必须建立在具有坚定信念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学的东西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带着固化思维学,就会出现合则学、不合则弃;带着成见学,就会出现好的也不好、不好的更不好;带着玩儿的心态学,就很难取到“真经”。所以,要带着“程门立雪”的虔诚、带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带着“他一定有可学之处”的心态,就一定会有收获。

工作需要清零。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同志这件事情没干完,又去干另外一件事情,结果十天半个月过去了,一件事没干成,基本上样样都是半拉子工程,这是拖延症和无序工作的表现。这里面涉及几个问题:一是工作清单的问题。任务、责任不够清晰,容易把工作变成一团解不开的毛线。其实各个层级应当善于把任务变成清单,把每项工作具体化,实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责任人、有完成时限。二是工作执行的问题。有时限不执行,拖泥带水,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应当遵循“马上办+完成它+汇报好”的公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定下的时间雷打不动,只能提前不能推后。三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东打一钉耙、西来一棒槌,忙得团团转,结果没有一样干完。有些工作虽然不重要,但是顺带手可以解决的,就要及时把这些“库存”清零,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做“主业”。

解决问题需要清零。坚持问题导向,不是跟着问题走,而是要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能不能清零,反映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很多人在工作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请示之后长时间不见回复;咨询政策时得到“好像这样也可以”“那你觉得呢”之类的答复;有的指示发错了下面有疑问也为了所谓的“权威”而置之不理等。不回应、回应不及时、回应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回答错了也坚决不改,都会给基层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效果自然就不会好。最近,一些地方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际上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不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在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换位思考,想想看,如果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况呢?所以,让问题清零,就是让责任回归,不能把自己变成堆积问题的“垃圾堆”。

清零,需要科学的学习观,需要有效的方法论,但最需要的还是责任心、执行力和正确的工作态度。

清零,需要从我做起。

--> 2022-06-20 □ 李 敏 1 1 来宾日报 content_39512.html 1 做工作要有“清零”思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