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于6月17日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和《2022全球粮食政策报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今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将超过去年,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油糖果蔬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6月19日《光明日报》)
据媒体报道,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已连续18年丰收,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家底厚。粮食连年丰产,粮食库存充足,我们也不能高枕无忧。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此前有报道称,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就高达1100万吨,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令人咋舌。不管是餐饮服务场所,还是一些政府机关和学校食堂,剩饭剩菜、浪费粮食现象比较普遍,节约粮食还未真正形成社会共识。
近年来,无论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饥饿体验”,还是官方开展的“光盘行动”,均是对粮食的一种珍视和敬畏,让节约粮食成为社会新常态。经过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2021年4月,国家层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基于此,各地密集公布一批制止餐饮浪费的实施细则。如广东省广州市规定,不得误导、诱导消费者过量点餐;明示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等。在治理食品浪费上,各地也纷纷出台惩罚性规定,如《珠海市餐饮浪费处罚暂行办法》规定:“餐前如不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餐后不提示消费者打包剩菜,餐厅或将被处以2000元至1万元罚款。”《广州市反餐饮浪费条例》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违者最高罚款1万元。
粮食产量创新高,还须在节约上出新招。各地不妨借鉴广州等地的做法,出台一些制止餐饮浪费的规定和惩罚性措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如在机关食堂餐桌上摆放“杜绝浪费、厉行节约”等提示牌,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等公益广告,使节约粮食成为每个市民的文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