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6月19日《人民日报》)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比上一年又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新高。面对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双重压力,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不仅反映经济发展情况,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时值六月,毕业季和疫情叠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受到各方关注。从国家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再到各地各高校各个企业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这些都说明时下稳就业的重要性。可以说从中央到基层都在想方设法推动就业,为即将踏出校门的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如何为就业保驾护航?除了解决供需匹配等矛盾,最重要还是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尤其在疫情影响之下,要用好互联网拓展线上就业渠道。时下,互联网加速融入就业领域,增加了就业的灵活性,拓宽了就业空间,丰富了就业市场。特别是一些依托互联网形成的新职业,更是为就业提供更多可能。
当然,保驾护航也只是“扶上马送一程”,踏出校门后真正实现“乘风破浪”,关键在于毕业生本身。对于广大毕业生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既不能坐等“投喂”,更不能眼高手低,而是结合所学知识和社会、企业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真正实现己之所能匹配企之所需。要善于接住就业服务释放的善意,要用好互联网拓宽的就业渠道,要敢于尝试新职业。尤其是踏出校门后,在相关服务的“保驾护航”之下,始终保持应对危局的警醒、直面困局的意识、敢于破局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