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不仅能使人身心愉悦,还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过,有人因为音准不好,导致自己在歌唱方面不自信,单位活动、朋友聚会不敢去KTV;有人一唱歌就“扯嗓子”,别人听起来不舒服,自己也吼得嗓子疼;还有人声音嘶哑,唱歌时有些音发不出来,甚至完全不能歌唱。究竟哪些才是影响唱歌水平的主要原因?
五音不全问题出在哪
唱歌的保健功能很多,比如能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激素分泌,改善情绪,增强免疫力等,不管是专业歌者还是普通人都能从歌唱中获益。唱歌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运动,需要人体多个系统共同参与。音乐经过耳朵传入大脑,在位于大脑颞叶的听觉皮层进行分析感知,获得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信息。上述信息经过大脑复杂地整合,再通过神经系统将信号传递到呼吸系统、发声器官、言语器官等,对听到的音乐进行模仿。
有人认为唱歌跑调是嗓子有问题,有人认为是耳朵有问题。其实,音准不好可能出在个人对音高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上。
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对声音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就像有人对方向不敏感,有人对数字不敏感,当然也有人对音高不敏感。如果大脑没有办法分辨出音高的差别,自然也就模仿不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听不准就唱不准”。
还有一些人能够听出音高上的差别,但是唱不准,这主要与个人对声音的控制力相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可能是气息没有调整好,也可能是咽喉部肌肉的收缩不够协调等。
音乐“敏感期”可纠正跑调
人们对音高的感知和控制力往往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善的,通过多听、多模仿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音准,克服唱歌跑调的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人们的乐感训练就像对语言的习得一样,具有时间窗,错过了所谓的“敏感期”,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同的训练效果。
研究表明,1-5岁特别是4-5岁,是所谓的音乐敏感期,解决唱歌跑调的问题需从娃娃抓起。
当然,确实有一部分人存在所谓的“失歌症”,通过训练也无法改善音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音乐和歌唱的享受。
一唱歌就“扯嗓子”是怎么回事
“扯嗓子”是喉部过度用力而缺乏呼吸支持的发声状态,是常见的一种嗓音误用。说话、唱歌“扯嗓子”不仅会造成咽喉部的疼痛不适,长此以往,还有可能造成声带损伤,影响音质。
正常情况下,嗓音的产生过程是膈肌的运动和肺的压缩产生气流,通过气管冲击闭合的声门,引起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通过鼻腔、鼻窦、口腔和胸腔的共鸣作用,再通过唇、舌、颊、腭等的共同构音作用,形成我们的嗓音。
想要纠正“扯嗓子”的问题,就需要调整呼吸、放松喉咙、巧用共鸣,必要时还要进行一些咬字甚至性格上的调整。同时,要学会运用我们的共鸣腔。声带的振动声响并不大,但通过人体共鸣腔的作用却能够放大数十倍。因此,想要获得较大的音量,我们需加强呼吸的支持并且充分运用好共鸣,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喉部过度用力。此外,有必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过度激动的时候,往往不利于呼吸的调整和发声方法的运用,甚至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声带损伤。
这些原因会造成声音嘶哑
引起声音嘶哑的原因很多,包括喉部的病变和一些全身因素。炎症是声音嘶哑最常见的病因,急性喉炎和慢性喉炎都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发声障碍。
急性喉炎大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慢性喉炎可由感染、用声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吸烟及环境污染等损伤因素持续存在而引起。此外,外伤、肿瘤、发育异常、神经功能障碍以及一些特殊病原体的感染等都可能引起声音嘶哑,从而影响歌唱。
需强调的是,用声不当和咽喉反流是嗓音病发生的两大诱因,嗓音的误用和滥用是引起嗓音疾病的常见病因。嗓音的误用是指错误地使用嗓音或者说发声方法不当,而嗓音的滥用主要是指过度用嗓。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情况发生都与用嗓不当相关。
咽喉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造成的局部组织损害,胃内的酸性物质混有蛋白酶,会对咽喉部的黏膜造成损伤,引起慢性喉炎、接触性肉芽肿、任克间隙水肿、声带白斑甚至恶性肿瘤。控制反流可以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起,尽量减少辛辣、油腻食物以及强酸性食物的摄入,尽量避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睡前3小时不进食。如果症状明显,饮食控制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酸药物。
三种情况要就医
声音嘶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一次过度的用声或者上呼吸道感染都可能导致声带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引起声音嘶哑,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发声休息”和密切观察,随着炎症的消散,嘶哑的症状往往会自行缓解。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在持续时间上,声音嘶哑超过两周一定要看医生,因为这往往提示器质性病变;在严重程度上,不随休声缓解的声音嘶哑和渐进性的声音嘶哑,可能提示器质性病变;如果声音嘶哑伴随其他喉部或全身症状,如咽喉痛、发热、呼吸吞咽困难、进食饮水呛咳等,也需到医院就诊。
这里要特别提醒4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男性,如果出现两周以上没有任何诱因的声音嘶哑,一定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