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临时家属”更靠谱
现象:从去年开始,陪诊服务热度渐涨。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各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已经超过500家,分布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西安、杭州等医疗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意好的店铺月销售量上千单;陪诊员既包括医护机构的员工、自由职业者,还包括一些兼职的大学生。
点评:如今,很多年轻人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就业、生活,独自就医看病成了不少人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一些基础检查,患者往往需要在科室和各项检查中反复折返。由此,陪诊员作为“临时家属”,其重要性就日益凸显。
当下,陪诊服务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范的监管体系,导致行业内部乱象频出。有关部门应当对相关问题进行广泛采集和整理归纳,并制定相关管理条例。除明确行业服务内容范围、制定标准的从业人员资格审查制度、对业务的经营主体进行资格审查等常规监管外,还当考虑患者及家属的个人隐私等问题。期待未来进一步补足行业的监管空白,让作为“临时家属”的陪诊员更加专业、靠谱。(刘 硕)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现象:如今和种粮农民交流时,经常听到他们感叹:“现在种粮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只凭力气和经验,种管收都用上了‘大铁牛’,洒药、除草用上无人机,地里装上摄像头,苗情、墒情打开手机就一目了然,动动手指就能种田了。”
点评: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机械化、智慧型新阶段。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各种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让如今的农业生产人力投入不断减少。但是,越是前端无人,越需要后端有“高”人。这些“高”人就是熟悉农业生产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生产装备、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让更多的种粮人成为高素质农民,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既能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也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朱 隽)
创造条件让邻里热络起来
现象:这两年多,疫情偶有反复,孩子们在家时间长了,满小区找玩伴,无形中也拉近了父母辈的距离,不少过去甚为陌生的邻里慢慢成了朋友,有的还结成“家长联盟”,互帮互助。
点评:疫情影响下,“社区联盟”“家长联盟”出现,释放出“熟人社会”的温度,更让大家发现,其实邻里关系“破冰”并没有那么难,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媒介而已。聊孩子、养宠物,居家防疫期间的物资互换,都可能成为改变的起点。
街坊邻里的人情联结,对社区治理同样有益。从腾退空间如何利用,到新建车位如何分配,再到公共设施如何更新,桩桩件件都需要好好商量。对不同议题,大家都有各自的期待和诉求,如果街坊邻居平时有一定的交流交往,自然更愿意换位思考,更容易谈到一块去,这样的良性互动,同样是宝贵的治理财富。为此,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辟一些公共空间,多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共同滋养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的新社区文明。
(汤华臻)
新国标筑牢电子产品“安全堤”
现象: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基于原有的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整合修订,涵盖了音频、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的所有产品,将全面提高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检测认证、销售、使用等各环节安全保障水平。
点评:智能手机、蓝牙耳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电子产品的身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若缺乏规范,让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子产品流入市场,其“杀伤力”难以估量。正因如此,立规矩、定标准、明指引,进一步守牢电子产品安全底线尤为重要。
新国标的出台,实乃现实所需、众望所归。本次修订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也在技术上优化升级,全面考虑了各类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电击、着火、过热、声光辐射等方面的危险来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要求与试验方法。规范有了,关键是如何用好新标准。为此,要守好重点关口,让新国标更好释放安全能量,只有生产端、市场端双管齐下,让电子产品的安全防护罩更加坚固,才能更好赋能消费者美好生活。(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