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古院村王岗庙边,有一株树龄355年、胸径172厘米、高17.5米的樟树。几年前,富裕起来的村民硬化树下地面,希望更好地保护古樟树,没想到却好心办了坏事。受到“重点保护”的古树一天比一天憔悴,树叶开始发黄、掉落,并出现枯枝。今年4月,县林业局采取打复壮透气孔“破硬化”、锯除树上枯枝等措施,让古樟树重获“呼吸”,再现生机。
这是我市开展破除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科研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是一个地方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绿化、乡村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当地群众温馨美好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乡愁,具有历史、文化、生态、科研等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改造、乡村旅游开发、“一事一议”项目等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由于群众对古树保护缺乏科学认识,一些村屯在树基周围建水泥围栏、水泥树池,在地面铺装水泥甚至铺设地砖、大理石等,希望能为古树修建一个“金窝银窝”。
然而,这些好心之举却让古老的树木受到束缚,想“喝水”时水渗不下来,想“呼吸”时透气孔却被堵塞,一些古树逐渐走向凋零。当前,“过度硬化”已成为古树生长衰弱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造成古树资源的重大损失。
针对这一现象,2021年10月,市林业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开展古树名木养护情况检查,逐株登记填报《古树名木养护情况检查及整改情况登记表》,并建立专门档案;制定古树名木“过度硬化”整治方案,并安排专项资金推进。同时,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向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争取第一批“破硬化”试点指标,并邀请自治区林科院、市林业局专家和专业施工组到金秀指导。今年初,全市排查出适合整改的“过度硬化”古树名木195株。
“通过广泛调查和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目前有三种破除古树名木地面硬化的方法。”据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向京介绍,一是全面破除法,即全面破除地面硬化,散铺黄泥或森林表土后,栽植草皮、麦冬等地被植物;二是局部破除法,俗称“打地门”,在被硬化的地面按一定规格和比例破除硬化部分,留出通气透水空间;三是打孔破硬化,先用打孔机在地面打孔,然后在地下装塑料管和地漏,此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古树透气问题,还可以在孔中放入肥料,促进根系更好地吸收水肥养分。
记者昨日从市林业局获悉,在“一树一案”的精准施策下,被“过度硬化”的195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完成整改,困在“牢笼”里的老树重新焕发生机。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入村屯,加强宣传和动员,同时继续排查漏网的‘过度硬化’古树,让我市古树名木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张向京表示,古树名木保护应当有利于传承自然与社会发展历史,有利于弘扬生态文明和乡土文化,有利于推进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