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关于来宾茶产业发展相关思考和建议

□ 赖祥旭 谭 勇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迅速行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来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报即日起精选刊登部分我市党员干部调查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来宾市是广西重要的茶叶之乡。近年来,来宾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升级产业、振兴乡村、改善民生”三大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效。据统计,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90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6%,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6.5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茶产业发展迅速,至2022年年末,全市茶产业总产值达到2.47亿元。茶产业正成为来宾市各级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兴力量。

一、来宾茶产业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秦统一岭南,茶叶种植慢慢传入岭南地区。据考古发现,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属于我国四大茶区中的华南茶区,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来宾市境内的大瑶山山脉,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云贵高原”的余脉,位于大瑶山山脉一带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和武宣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之一,茶叶的栽种、制作、饮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朝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卷下:八、茶之出)记载:“(茶叶)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经》中提到的象州,即今象州县所在地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一部分。《广西通志》记载: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茶等生产。在唐代,象州是全国42个产茶州之一。民国时期《广西年鉴》(第一回)记载,民国元年至20年象县的茶叶年产量为3吨。来宾境内产茶的区域是今金秀、武宣、象州三县,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浔州府志(清光绪)》记载:“东乡茶、庙王茶、苦茶、徭茶,以上皆产武宣”。《象县志(1948年)》记载:“……盖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言之,实不让各地各种”。《来宾市志》记载:来宾市金秀白牛茶、东温茶以及象州古琶茶、武宣双髻龙茶(民国期间改为金龙茶)在明清时期均是有名的朝廷贡品。此外,来宾境内的茶叶还有金秀野生茶、银毫茶、大瑶山甜茶、金秀绞股蓝茶及兴宾区凤凰北五清明茶、忻城县金银花茶等,都颇负盛名。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来宾市境内各县开始兴建集体茶场,对茶叶实行奖励收购政策,并开始出现开山种茶的热潮,茶产业逐年加快发展。《来宾市志》记载:1951年,来宾市茶叶种植面积7公顷,产量5.5吨;2005年,来宾市茶叶种植面积835公顷,产量330吨。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22年以来,来宾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的精神和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扎实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全力做好“茶”文章,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统筹推进,着力提升来宾茶产品品质、打造来宾茶业品牌、大力建设标准化绿色茶园,茶产业不断飞速发展。目前,全市茶叶栽培品种主要以福云六号、福鼎大毫和金秀野生茶优良品系为主,还有金萱、金牡丹、梅占、桂绿1号等优良品种。至2022年年末,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987万亩,开采茶园面积4.634万亩,茶产量1866.1吨。来宾市茶产业的加速发展,涌现出一批茶叶种植村,如金秀白牛村、六段村及象州妙皇乡思高村等。发展出一批著名的茶产品品牌,如金秀红茶、象州古琶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金秀红茶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入选广西首批农业品牌目录。金秀白牛茶入选《中国名优茶选集》。“忻城金银花”曾是全国金银花三大品牌之一,获评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共有23家获得SC认证的茶叶标准化加工企业,涉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来宾市6个县(市、区)以金秀茶产业发展尤为突出,至2022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7万亩,占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的约80%,全县茶叶产量1083吨,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60%,全县10个乡镇有8个乡镇种植茶叶,有17家茶叶标准化加工企业,产值4944.4万元。金秀瑶族自治县大力创建国家级茶叶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着力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建设了金秀野生茶种质资源圃、金秀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发及育苗示范基地。2022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成功与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二、来宾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茶产业体量还较小。来宾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水果、桉树、甘蔗等传统农业支柱产业,茶业种植土地空间被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产业挤占,加上种植及加工技术落后、农村劳动力减少、茶叶市场价格的经常性波动等因素影响,来宾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增长缓慢,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尚不足5万亩,远远低于桉树、水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目前仅主要集中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而其他的一些县(市、区)茶园逐年荒废,茶叶种植区域逐年碎片化,茶园被其他作物取代。例如2022年底,兴宾区凤凰北五清明茶种植面积仅剩20亩。据统计,2022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约150万亩、茶叶产量8.83万吨,来宾市茶叶种植面积仅占广西茶叶种植面积的3.3%,茶叶产量也仅占广西茶叶总产量的2.1%。

(二)茶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来宾茶叶种植、生产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多为皇家贡品,甚至在解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来宾茶叶还是世界闻名的地方茶叶,如金秀白牛茶、东温茶均曾在1999年中国国际茶博会中获得过金奖,武宣金龙茶(双髻龙茶)曾远销澳门、香港,甚至新加坡,创下“谦益”“和利”“胜记”等多个品牌字号。但由于后期宣传不足,来宾茶叶名气不断下降,原有的老品牌、老字号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品牌效应,而新的茶叶品牌由于制作工艺不精、水平不高、宣传推介范围有限,品牌名气较小,逐渐被市场边缘化,被广西区内其他茶叶品牌如梧州六堡茶等取代。

(三)茶产业龙头企业少。来宾市目前虽然有获得SC认证的茶叶标准化加工企业23家,涉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但总体而言,全市涉茶企业起点低、底子薄、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制茶厂规模小、管理粗放型、技术落后,而许多的茶叶种植户又缺乏资金、技术,无法扩大种茶、制茶生产规模,更不能进行茶产品深加工,多数是属于家庭加工手工作坊型生产。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来宾茶叶不论是种植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均存在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低、生产链短、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而每到春茶、秋茶收获季节,来自福建、浙江、广东以及广西本地的茶企都会汇集到金秀、象州、武宣等县收购散装茶叶。通过加工、包装、贴牌,来宾茶叶变成收购企业旗下的知名品牌,身价倍增。来宾散装茶叶外销火爆的现象虽然证明来宾茶叶品质优良,但也突出暴露来宾茶产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地方自主品牌知名度低,产业链不完善的客观现实。

(四)财政资金投入少,政策扶持不够。由于来宾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普遍较困难,每年投入茶产业发展的资金较少,茶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主要依靠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全市每年向上级争取的项目资金不多,能得到上级财政资金扶持的茶产业经营主体更是少之又少,影响社会其他资金投向茶产业,导致茶产业的整体资金投入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对茶产业投入不足,导致来宾茶产业发展速度慢于广西其他的茶叶产区市,发展水平低于广西其他的茶叶产区市。目前,来宾市还没有出台市级层面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规划性、指导性文件,没有在全市形成政府主导的、统一的茶叶生产、加工、宣传策划及营销的整体合力,没有培育出能够带动来宾茶产业整个行业跨跃式发展的龙头企业。各县(市、区)在推进茶产业发展方面,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力度不够、措施乏力、效果不明显。

三、来宾市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一)自治区政府支持政策不断释放红利。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提出了加快促进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工作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实现700亿元以上;茶产业区域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由2018年的第14名进入前10名;进入全国茶产业领先地区榜单前20名的县级产区由2018年的1个增加到2个以上。在该《意见》中,来宾市被列入广西红茶重点产区。《意见》同时明确要求百色、南宁、柳州、贺州、来宾等五市到2025年红茶种植面积要达到50万亩,实现一、二、三产产值150亿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多个支持性保障文件,给来宾市茶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茶产业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加剧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有品位的生活,饮茶、品茶成为日常会客、交际的重要媒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剧增,茶产品附加值、影响力已远超其他农产品。茶产业在一些省份甚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产茶大省打造出“千亿茶产业”,例如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等知名茶叶品牌成为地方经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名片。据有关统计,2018年,福建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35亿元,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2020年,云南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01.4亿元;2021年,湖南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12亿元。2022年,福建、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五省茶叶产量均超过30万吨,福建省全省茶叶总产值突破1400多亿元。得益于这一良好发展机遇的影响带动,广西一些市在茶产业发展上也逐渐加快步伐,2022年,梧州市茶园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六堡茶2.5万吨,产值达37.64亿元,六堡茶获评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是广西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其知名品牌“三鹤”是“中华老字号”,2022年该企业年营业收入接近5亿元,品牌价值达到4.53亿元。南宁横州市持续打造“世界茉莉花都”“中国茉莉花之乡”,茉莉花茶总产量达8万吨,年综合产值达143.8亿元。各地茶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来宾市加快发展茶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以及可学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做法。

(三)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提供强大赋能。文化是万物的灵魂。丰富而特色的地方文化赋予茶产品更多的内涵和影响力,快速提升其品牌附加值。武夷山大红袍、普洱茶等这些知名茶叶品牌之所以闻名遐迩离不开当地丰富的文化支撑。因此,文化赋能也是决定茶产品品牌效应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考古发现,来宾市桥巩镇麒麟山卡姆头洞发现距今三万多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称之为“麒麟山人”),是广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来宾市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世界瑶都”“中国观赏石之乡”等美称,是清代“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小谷和世界体操王子李宁的故乡。境内有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瑶族文化、土司文化、庄园文化、六祖文化等众多文化发源。例如象州县现存有六祖遗迹,六祖慧能与老子、孔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真正始祖”。有400多年历史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群运江古镇、纳禄古村;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支系最多、瑶族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县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忻城县莫氏土司衙署被誉为“壮乡故宫”,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系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建筑群;武宣县境内现存广西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庄园;兴宾区境内蓬莱洲岛上有世界著名地质瑰宝——国际“金钉子”(全世界仅4个)和700多年历史的宋代古城遗址及摩崖石刻等。来宾固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为来宾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赋能,将有力提升茶产品的品牌影响和效益。

(四)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创造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茶树是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高山环境为宜。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自然资源优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条,光照、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其中金秀瑶族自治县平均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86.67%,居广西首位,有仅次于西双版纳的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有“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来宾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为主,其中红壤占到68%,境内大部分地区非常适宜种植茶树。同时,来宾市水环境质量多年位列全国前列,境内主要是大瑶山山脉,最高峰金秀圣堂山是广西第五高峰,海拔1979米。大瑶山山水之灵气,土壤黑砂质土层肥沃富硒,林草茂密富含有机质,常年气候湿凉少阳,山峡内云雾缭绕,烟霞漫天,具备出产名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条件。据专家考证,金秀瑶族自治县有些年代久远的古茶树年龄达几百至上千年。金秀、象州、武宣等县所产茶叶与福建、云南、浙江等产茶大省的品牌茶叶质量相当,来宾茶既可以作为其他知名茶叶品牌的生产原料,也可以自主创立地方名茶品牌,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质和竞争优势。

(五)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来宾市是全国、广西重要糖料蔗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桉树、水果种植较多的市。截至2022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73.17万亩,速生桉种植面积20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10万亩。近年来,受土地、人工、农资等要素价格上涨影响,甘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据测算亩年均投入约2190元,而甘蔗收购价及糖价却常年维持低位,每亩甘蔗利润不足1000元,群众种蔗积极性不高,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水果种植业受近年来的过度发展、果树病虫害、果品质量下降、市场需求降低、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来宾市砂糖橘、沃柑等主要水果销售低迷,果农收入明显下降,遇极端天气甚至是血本无归,一部分果农开始调整土地种植其他作物。而速生桉种植面积,对于广西和来宾而言规模体量都非常庞大,为此,自治区已出台文件,对部分区域明确采取限种、禁种措施,来宾市2022年就清桉近20万亩。而茶叶种植,以金秀、象州普通茶园为例,每年一亩可产春、秋两季青茶2000斤,干茶约400斤,生产成本约2000元,按每斤干茶150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利润可达到4000元,是甘蔗种植的4倍。2023年2月13日,中央发布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方向与预期目标,明确要求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因此,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聚焦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来宾茶产业,是推动来宾农业产业加快调整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难得的机遇。

四、推进来宾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出台的《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部署要求,结合来宾实际,及时研究、制定、出台促进来宾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指导性文件,把茶产业作为助力来宾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培育,制定《来宾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来宾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统筹推进。组织成立市、县推进茶产业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对茶树种植、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保障茶产业发展用地,有效扩大全市茶树种植面积。积极汇报,加强向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财政厅等部门争取茶产业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市场运作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对来宾茶产业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将来宾市打造成为广西的重点红茶产区和广西茶叶重要原料产地。

(二)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来宾茶文化名片。组织来宾市史志专家库专家及有关学者开展来宾市茶文化起源发展的研讨活动,深入挖掘来宾茶叶作为千年岭南名茶、明清皇室贡品的历史影响和新时代的价值作用,以及其中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探讨来宾茶文化与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瑶族文化、土司文化、庄园文化、六祖文化等来宾传统优秀文化的紧密联系和渊源。开展来宾市重点茶文化课题研究,例如金秀瑶族文化与白牛茶、东温茶文化;六祖禅文化与象州古琶茶文化;武宣庄园文化与双髻龙茶文化;忻城土司文化与金银花茶文化等等。积极搜集史料,挖掘研究,编纂出版《来宾茶文化》《象州茶史话》地情书籍,组织拍摄《来宾茶文化》《象州茶史话》宣传片、微电影,重拾来宾茶的历史印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大力推动茶文化经济加速发展。推出一批来宾地方茶文化研究成果,提升来宾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来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来宾茶产业铸魂塑型。

(三)推进茶旅融合,打响来宾茶文化品牌。依托来宾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围绕来宾茶文化主题,将金秀、武宣、象州等县茶叶种植基地、茶园建成旅游景区,进一步打造“茶园+”模式,发展自助采茶加工、红色研学、创作、演艺、民宿、网红等多种业态,将特色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加速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茶叶采摘、加工与品茶、赏茶、茶事体验等融合发展,实现茶产业延展扩量增值,打响来宾“茶文化+”、“茶旅游+”融合的“黄金名片”。一是依托金秀白牛茶、东温茶等资源,推动“生态绿色茶园观光+世界氧吧康养+瑶山民俗文化旅游+广西剿匪主战场大瑶山围剿红色研学”,建设金秀大瑶山茶文化旅游圈。二是依托象州古琶茶等资源,推动“生态绿色茶园观光+六祖禅文化研究+中南第一泉(象州温泉)康养+广西剿匪第一枪(象州中平剿匪)红色研学”,建设象州茶文化旅游圈。三是依托武宣双髻龙茶(金龙茶)资源,推动“生态绿色茶园观光+民国庄园文化旅游+大藤峡库区水上运动体验+桂中第一支部红色研学”,建设武宣茶文化旅游圈。四是依托兴宾区凤凰北五清明茶、油茶资源推动“生态绿色茶园观光+广西油茶小镇旅游+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交通总站旧址红色研学+蓬莱洲岛世界著名地质标志‘金钉子’及宋代古城遗址及摩崖石刻探秘”,建设兴宾区茶文化旅游圈。五是依托忻城金银花茶资源,推动“生态绿色茶园观光+莫氏土司衙署‘壮乡故宫’探秘+广西都宜忻解放总队纪念馆红色研学”,建设忻城茶文化旅游圈。同时,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来宾茶产地精心培育打造一批茶文化名村名镇。

(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扶持来宾茶产业优势龙头企业,及时调整国土空间规划,支持茶企改建、扩建扩大产能。引导茶企加强制茶技术更新,改进工艺水平,提升茶产品加工质量,改善包装,加大申请注册来宾茶系列地理标志商标力度,着力打造来宾知名茶叶品牌,提高来宾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按照“政府+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政府指导帮助,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农户参与种植的发展方式,做好优良茶树品种选育,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种植金秀野生茶树、象州古琶茶等优良品系,继续与华南农大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培育六仁冲野生茶资源圃等茶树科研基地,改善与提升优质来宾茶树良种繁育科研平台水平。着力开展茶叶科研项目、茶叶课题研究,引进国内外著名茶叶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着力培育茶叶加工工艺高级人才,建立本土乡土茶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武宣县、象州县重点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绿色生态茶园,带动来宾茶产业朝标准化、高端化、规模化加速健康发展。

(五)加强宣传推介,强化来宾茶产品品牌效应。加大对来宾茶产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主导的策划宣传,打响来宾茶叶品牌,特别是着力加强金秀野生红茶、白牛茶、东温茶,象州古琶茶,武宣双髻龙(金龙茶),忻城金银花,兴宾区北五清明茶等茶叶品牌的打造。坚持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定期举办来宾茶文化节活动,开展茶叶评比、展销,茶艺展示等活动。主动融入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来宾茶品牌。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广西区内外各种农业展销会、茶叶博览会等节会活动宣传来宾茶叶品牌产品。在广西主要交通道路设立宣传牌,增加投放宣传广告,提升来宾茶叶知名度。积极组织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来宾茶产业文学艺术作品及影视片等,培育来宾茶文化精品,组织融媒体中心及各类媒体拍摄《来宾茶》文化宣传片,讲好来宾茶文化故事,提升来宾茶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赖祥旭系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谭勇系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 2023-04-18 □ 赖祥旭 谭 勇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 1 来宾日报 content_143072.html 1 关于来宾茶产业发展相关思考和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