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桥
家乡有一座古老的青石板桥,应该是清朝乡贤捐资修建的,大概已有百来年的历史。桥横跨小河,连接对岸,直通河那边的一大片水田和远处几处村落。每逢春夏小河暴涨,混浊的河水漫过桥面,青石板桥没在水中,看起来被冲激得摇摇欲塌,人们都担心它难渡劫波。但洪水过后,桥依然牢固,只是石板更加光滑,令人不得不叹服古桥匠建桥的智慧和能力。
石板桥下小河源自东南面龙殿山,离家乡约有十来里远。龙殿山脚有一处石岩,岩下有一大洞,洞中有泉水汩汩涌出,周年四季不竭,流出洞口后成了河的源头。
除春夏涨水外,小河平时水不大,潺潺如溪,清澈得可看到河底的卵石和游鱼。石板桥下是一个百年冲刷形成的深潭,清幽幽的,令人心生凉意。传说潭中石穴中有塘角鱼窝,潭边野草藏有许多青蛙,是本地人黄昏或晚上钓鱼钓蛙的好去处。我小时也去钓过,有一次恰逢塘角鱼出窝,两根竹钓抽得手忙脚乱,连续抽钓了十几二十条,笑得我嘴角咧到了耳朵根。
天热了,村里的男孩子都跑到石板桥下潭中戏水。农村的小孩天生会游泳,再不济的也会几招狗扒式。最刺激的是从桥上往下跳,溅起一片片水花,荡起的波纹一圈圈向四周扩散。玩得高兴,天黑了也不愿回家,直到家里的阿爷阿奶拿着竹鞭大呼小喊来赶。有的玩伴溜得不及时,衣服都来不及穿,被老人用细竹鞭抽在赤裸的腿上屁股上,当即会出现一道道细小的肉痕。那是真的疼,疼得被打的孩子龇牙咧嘴,跳脚大哭。也难怪家人下狠手,他们担心潭里水太深,容易出事。果然,不久就有一个小孩玩水时脚抽筋,旁边又没有大人,抢救不及,结果溺亡在潭中。此后我们再也不敢下潭,而是换了河上游一处浅水洼泡水解暑了。
秋夜,月光清冷。村里一很有文艺细胞的中年人连续几晚都来到桥上,对着月光下静静流淌的河水吹笛。笛声悠扬,在空旷的静夜中传得很远。他吹的都是一些忧伤的曲子,如泣如诉。睡不着的村民听来,心中也禁不住有些伤感。现在吹笛人已不在了,但多年来至今,那笛声一直在我记忆中回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后来,我跟随做老师的父亲到外地读书,平时很少回家。久而不走,石板桥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模糊。直到有一年暑假回去,石板桥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全新的水泥拱桥。同村人告诉我,年前因石板桥被水冲塌陷,不能通行,村民因此集资重新建桥,老桥的那几块青石板,已砌于河边,搭成供人们方便落脚的平台。河水依旧缓缓流动,而曾经承载着百年历史的青石板,曾经承载着多少足迹和希望的古桥,已永远沉入了小河的故事中。
龙殿奶
家乡境内东南约十来里处,有一座大山,叫龙殿山,山体巍峨,山势陡峭。山上林木茂密,野草丛生,还有许多野东西,譬如野猪毒蛇,人们轻易不敢独自进去。如上文所言,龙殿山也正是家乡小河的发源地。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曾经进过一次龙殿山。那是当年哥分家建新房,需要杉树做桁条。家中原来备有一些,但远远不够。若跟人家买,手头又没有那么多钱,只能进山里砍,每次砍一两棵扛回来。那时我暑假回家,就跟着他进山。山路崎岖,林深苔滑,很是难走,还得小心那些随时可能出没的毒虫野兽。从早到晚整整一天,才从山里返回。当时是又困又饿,一进家就趴在厅堂地上,一动都不想动了。
龙殿山脚有一片石岩,石岩边上有一自然形成的石洞,洞里原来供奉着一尊木雕女性神像,即当地人称之为“龙殿奶”的偶像。旧时“龙殿奶”的香火很旺,每到夏秋干旱,稻禾枯槁,村民们便带上熟鸡熟肉进山来祭供“龙殿奶”。也不知怎么回事,每次进贡都极为灵验,求风得风,求雨得雨。至于“龙殿奶”的来历,当地传说甚多。而我最愿意相信的,是家族祖上流传下来的传说:“龙殿奶”居然是我家里三百年前的远房亲戚!
据我的奶奶说,“龙殿奶”是我家祖太奶的祖祖太姑,大约出生在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三百来年。“龙殿奶”待字闺中时貌美如花,芳名远扬。诸多富家子弟纷至沓来求婚。父母选来选去,选中了邻村的一名青年才俊。熟料姑娘生来便有慧根,一心向佛,执意不嫁。在父母逼婚的重重压力下,姑娘逃进深山躲避,在龙殿山脚下的石洞中开始修炼,最终成佛。
“龙殿”本意为龙之住所,龙司雨,故而龙殿山为聚雨之地。一直到现在,家乡境内兴风作雨,大都是从龙殿山开始的。而祖祖太姑在此修炼成佛之后,悯民多艰,有求必应解民之忧。特别是借龙殿山这聚雨之地,为当地百姓送来一场场及时雨缓解旱情。在她肉身坐化之后,乡民便给她雕了一座木偶像,置之于石洞中。虽然现在偶像已经不存,但石洞仍在,至今香火不断。
山不在高,有佛则灵。虽然“龙殿奶”的故事只是传说,但她的善良和悯民之情,感动了当地百姓,成为乡民崇拜的偶像。龙殿山,也因此染上了神秘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