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于市井烟火中找回对生活的心动

——读杨云苏《巷里林泉》

□ 段晨曦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是轰轰烈烈、烈火烹油,还是琐碎平淡,烟火日常。当代散文家杨云苏的散文精选集《巷里林泉》给出了答案,引领读者在庸常、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美、爱和温暖。

正如这本书的题目“巷里林泉”,“林泉”指“山林和泉石”,意思是隐居之地。“林泉”是古来文人理想里的净土,多少人盼着能“放旷林泉,隐逸闲居”。但作者却不认同,她说市井更有乐趣,那些吃吃喝喝、闲散发呆的时光里充满能让生命震颤的时刻。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写了最真实的人间百态,她将凡人俗事、市井人情、花鸟虫鱼、美食风味等写得既鲜活可爱,又充满烟火气,让读者从低落、丧气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阅读中收获美和启迪。

在成都和北京两地生活的几十年里,杨云苏遇见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她将日常所见记录下来,把市井百态、人情冷暖,以及一个个平凡生命的可贵与可爱通通写入书中。《吕青工》中的吕青工,年轻时爱上了表演艺术家黄婉秋,沉醉在绮梦中无法自拔,为了抢电影《刘三姐》宣传画甚至被开除公职,让读者既笑他的行为,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这一章节,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加入很多幽默元素,力求人物塑造生动鲜活。《我带炖肉去看你》中,对大伯的刻画十分传神:“脖圈里面充满了气,旁边还有一根细细的尼龙绳子吹下来,绳梢坠个塑料头儿,悬在他肩膀上面轻轻晃着,大伯笑道‘我像不像莎士比亚’。”三言两语,大伯的形象跃然纸上。

民以食为天。书中,风习饮食随着质朴的文字洋洋流出,无论是白米酥、成都烧甜白,还是早餐桌上当作小菜的冲菜,食物作为一种故乡特性被保留在记忆深处。在一个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食物构成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无论身在何地的大伯,倘若饭里没有了肉,就会觉得不习惯;父亲用红烧的办法做狮子头,吹嘘自己手艺精湛,其实这种做法在天津早已有之;“我”每次吃白米酥,都要一小口一小口在嘴里拖延很久,尽量拉长幸福的时间。生活的万般滋味,皆在这一餐一饭之中。

书中洋溢着对故乡深沉的情感。在《谈猫》中,作者写到:“江边开阔,有点冷风,风带来岷江上游山石草木的气息。这气息外人闻着大概是受不了的,因为透着枯木苍苔的苦、砂岩的石腥气、树林中长年阴雨的腐沤,还有雪线以上刀锋一样的寒冷。但我们本地人闻着正好,每一味都正宗、每一味都不能少。大概四川人性格中的坚忍沉默跟自幼服食这种气体有关。”在作者心里,“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指物的味道,还包含气温、气味,它浸润作者的五感,保留在记忆深处,构成了对家乡的整体感知。

作家李娟说:“杨云苏的文字,像是给我开了一扇门。”推开这扇门,门外是街巷阡陌、市井百态,这里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悲欢离合,它们都是生活给我们温柔的恩赐,让我们能在见证欣喜和悲伤之后,依然能从最细小、最微茫的瞬间获得温暖自己的力量,重新爱上生活。

《巷里林泉》

作 者:杨云苏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散文集,记录平凡生活里的凡人俗事、人间烟火。重度猫奴丹叔叔、吃货启蒙者大伯、长于成都的战争遗孤、爱上银幕角色的吕青工、大食堂厨神冯师、“疑似初恋”小学同桌……读完让人重新爱上世界。

--> 2024-11-12 □ 段晨曦 ——读杨云苏《巷里林泉》 1 1 来宾日报 content_169676.html 1 于市井烟火中找回对生活的心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