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随手一关门,也关掉了我所有的希望。
我一摸口袋,坏了,忘拿钥匙了。女儿虽有备用钥匙,但她在很远的地方上课,还得3个小时才能结束。
信步街头,盘算着怎样打发这几个小时。忽然看见家附近的大学图书馆,何不在这蹭读一会儿书?感受一下大学图书馆的气氛。我立刻联系在图书馆工作的闫姐,可严格的制度却把我隔在了外面。宽敞安静的图书馆有三层,学生陆续刷脸进入,然后安静地走向图书馆的各个角落。
闫姐拿了自己借阅的散文和小说,让我坐在门口的沙发上阅读。我艳羡地望着在里面看书的学生,闫姐跟我说,这里的孩子都爱读书,每天清早上班时,门口就已聚集很多学生了。晚上9点40分闭馆,孩子们还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直到灯光渐渐熄灭才收拾东西离开,有的还要在外面的路灯下再背会书。
坐在安静明亮的图书馆里,我低眉信手,在书中拾字撷句。突然,无数个片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就好像昨天。
“小云,10点了,该睡觉了。”耳畔似乎响起母亲的轻声催促。小时候临灯夜读,母亲几次催促提醒,我才不舍地将书本放在枕头底下,拉下灯绳,也拉下夜幕,留一枕恬美而有趣的梦在等候。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睡前看书的习惯已养成,不论到哪,唯有那层层摞起的书籍是属于自己的家当。深夜,书房白色的灯光驱赶了喧嚣,疲惫也悄然隐退,任缕缕思绪在文字里游走。
从《聊斋故事》到《悲惨世界》,从朱自清到卡夫卡,仍觉得不够,便去各处搜罗杂书来读,报纸、杂志,小说、诗歌、散文,精装的、平装的、线装的……如饥似渴,如痴如醉。曾因灶前只顾读书烧干了锅,也曾因公交车上读书坐过了站,还曾因读得忘情蹲麻了腿。因为读书,知道了曹雪芹、施耐庵、高尔基、契诃夫、雨果、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我随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而喜乐忧愁,为作者开阔的思路、深邃的思想而叹服。
记得上班第一个月工资到手,我没有买美食和化妆品,也没有买漂亮的衣裙,而是开心地跑去书店豪掷,颇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豪情。
一年夏天和朋友野外宿营,蚊帐还没支起来,蚊子已经冒头。那个夜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仙台对付蚊子的经验,“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听话照做,一夜好觉,不觉大乐。
朋友都说我是个有趣的人,不仅文笔有趣,与我交谈如沐春风,就连寻常的一棵树一处风景也能讲出很多的典故。其实,他们不知我之趣全来自读书。
读书,让我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品味出细腻的人情温暖。文字,从不言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即使在最黑暗的房子里,也能让我仰望生活里的光。
夜晚归家时,霜冷夜寒,图书馆外灯下的台阶上,坐着几个专心读书的学子。白色路灯的柔光里,充满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