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城县遂意乡南康村昌贵屯,有一位公认的女能人,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她孝老爱亲,二十余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年老的堂兄嫂;她用柔肩挑重担,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她,就是来宾市道德模范蓝爱权。
据介绍,蓝爱权的堂兄和堂嫂是一对无儿无女的患难夫妻,以往只在逢年过节才回家。随着年纪增长,夫妻俩的劳动能力和身体状况渐渐不如从前。1986年深秋,蓝爱权的堂兄意外坠桥重伤,她立即召集村民带上担架赶往事发地点,把堂兄抬到遂意乡卫生院治疗。堂兄住院治疗期间,蓝爱权夫妻奔走在住所和医院两点一线轮流看顾,直至47天后他顺利出院。
由于年岁已高,出院后,堂兄仍需卧床休养,蓝爱权一边帮堂嫂做农活,一边“搭把手”照顾堂兄。此后,蓝爱权经常到兄嫂家看望他们,并下定决心将年过六旬的堂兄嫂接回家中赡养。
“当年我家遭火灾,是堂兄嫂收留了我们。”在蓝爱权心里,始终铭记这份恩情,并总想着何以为报。
接回堂兄嫂后,算上父母,蓝爱权家中住了4位老人。每天,她早早起床,备好早饭、伺候老人洗漱后才下地务农,在下一次饭点前,又要赶回家准备饭菜。日子虽过得清苦、忙碌,但一家人的守望也让蓝爱权充满力量。
为了平衡家里的开支,蓝爱权和爱人会在农闲的时候到附近村镇打零工贴补家用。他们当过采石场工人,也干过承包林的伐木活,再苦再累都咬牙挺了过来。在邻居眼中,蓝爱权就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却总能把老人们照顾得很好。
二十多年来,堂兄嫂多次在乡卫生院住院,每一次都是蓝爱权陪伴在他们身边,不知情的医护人员曾误以为堂兄嫂是她的父母。有人劝她帮兄嫂申请“五保户”,或送兄嫂去敬老院,她却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也要尽我所能把他们照顾好,在一起生活,那才是家。”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蓝爱权的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也时常回家看望老人,或寄回一些换季衣物和营养品。如今,父母、堂嫂相继离世,蓝爱权仍细心照顾着患病的堂兄。
蓝爱权所居住的南康村昌贵屯,自然条件艰苦,进出村仅靠一条山路。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2002年担任南康村昌贵屯村民小组长后,蓝爱权动员群众修建了一条近3公里的村道,结束了昌贵屯不通车的历史。在脱贫攻坚期间,她组织16户村民(含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并申请到助农贷款,帮助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2020年,1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此外,蓝爱权还热心帮助邻里,村户间发生矛盾,她总会积极调和化解。“有需要喊到她,她都乐意帮忙。”昌贵屯的潘文政说,在蓝爱权带动下,屯里充盈着互助友爱的文明乡风。
(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