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兴宾区降雨量持续偏少,辖区各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近期又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使旱情进一步蔓延,给春耕生产、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旱情就是命令。为降低农业因干旱减产,减少农民损失,兴宾区迅速行动,抢农时、争主动,积极动员各方投入人力、物力开展抗旱保耕,千方百计指导、协调各地保灌溉、保秧苗,着力稳定粮食生产。
下好“一盘棋”
“当前抗旱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加强协作联动,千方百计调度灌溉水源和物资,全力保障农业用水,确保应灌尽灌、应播尽播、应种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4月21日,兴宾区召开重点工作会议,部署抗旱保耕工作。
面对旱情,兴宾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抗旱主动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水利部门组织工作组到乡镇开展抗旱蓄水供水检查,积极调度水利工程蓄水保水;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到田,实地指导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种粮主体开展抗旱保耕;供电部门积极做好抗旱供电保障……
在抗旱过程中,石陵镇石陵社区党总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清淤活动,协调挖掘机、清运车等设备,累计清理淤堵渠道3公里,维修水利设施7处,有效灌溉农田3千多亩,解决5个村屯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石陵社区还组建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护水小分队”,实施分片包联制度,积极协调解决用水问题,指导村民科学合理分配灌溉时间,通过以“党建红”引领“春耕绿”,全力奏响春耕生产“奋进曲”。
此外,兴宾区、乡(镇)、村三级党员干部纷纷下沉田间地头,组织群众利用一切水源、农机农具,因地制宜采取打井取水、泵站提水等方式予以保障。同时,全力做好水源工程、供水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应急抢修,千方百计保障灌溉用水,全力以赴抗旱抢种。
用好“黑科技”
提前蓄水、开足马力灌溉、使用先进设备……连日来,在兴宾区各乡镇,随处可见村民在田间灌溉的身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灌溉水管就像流动的长龙,给村民带去希望。
灌溉过程中,广大农户纷纷发挥智慧,利用各类节水灌溉设备开展抗旱保耕工作。科技抗旱设备的“加持”,不仅减少了劳动力,节约了用水,也有效缓解旱情。
4月11日,在迁江镇阮围村“双高”糖料蔗基地,当地干部群众忙着铺设滴灌带,充分利用“虹吸效应”把桂中治旱工程水源引到输配水管网,再经过滴灌带对甘蔗进行精准灌溉,有效抗旱保苗。
“以前遇到干旱心里就发慌,甘蔗收成没保障。现在好了,桂中治旱工程水渠的水量充足、稳定,加上家里21亩甘蔗地全部安装了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开春种下的甘蔗长势很好。”蔗农谭苏红对甘蔗收成充满了信心。
2023年以来,随着桂中治旱工程通水,阮围村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引导群众,在具有灌溉条件的农田安装铺设滴灌带,既有效解决灌溉水源短缺问题,又能应用滴灌系统精准施肥,促进甘蔗稳产增收。
“水肥同施对水的利用率可达95%,节省肥料用量30%以上,亩产量也增加了2~3吨,真正实现省水、省肥、省药、省工。”阮围村驻村第一书记陆朝健说。目前,阮围村“双高”基地甘蔗种植面积约2800亩,其中1500多亩甘蔗地安装了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如今,越来越多村民经过动员,也陆续安装滴灌设备。
近年来,兴宾区充分利用桂中治旱工程水源,通过完善灌溉管网系统、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将水源精准输送到每一块地,为现代农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抗旱防线。
接引“治旱水”
防旱抗旱,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兴宾区依托桂中治旱工程,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接引“治旱水”,润泽广袤良田。
春耕时节,在兴宾区广袤的田野上,农民正忙着翻地、播种、育秧。在这热火朝天的劳作背后,桂中治旱工程宛如一条“生命动脉”,为春耕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治旱水”,润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4月15日,在陶邓镇六会村,合江河旁的抽水灌溉站正在运转作业,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地从出水口涌入灌溉沟渠,为当地群众春耕春管灌溉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了桂中治旱工程的水源补充到河里,群众开展春耕生产再也不用发愁了。”六会村村民何基峰高兴地说。得益于桂中治旱工程水源补充到合江河,村民得以按时开展春耕春管工作。村委还购买了三台抗旱柴油机,给没有直接灌溉到水的农田分时段抽水灌溉,及时保障农作物生长。
在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莫弄泵站,巨大的抽水机组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将来自乐滩水库的地表水源源不断地抽提上来。湍急的水流在管道中奔涌,倾泻进水渠,润泽广袤农田。“莫弄泵站每天放水量6万立方米,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稳定水源,组织群众利用抽水机、灌溉抽水站等取水,确保附近2.72万亩农田用水需求。”陶邓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陈吉说。莫弄泵站是陶邓镇农田灌溉核心点,可保障9个行政村的33741亩水稻、43457亩甘蔗、4820亩水果种植用水。
兴宾区利用桂中治旱工程水源,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据悉,桂中治旱工程兴宾干渠总长177.56公里,辐射支渠322.44公里,覆盖15个乡镇(街道),受益耕地面积达111.5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84.79万亩,提水灌溉26.79万亩。供水网络如同一条条“血脉”,延伸到田间地头,今年以来,累计供水约1.6亿立方米,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