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来宾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四个最严”要求,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决策部署,以“全链条监管、全领域治理、全社会参与”为抓手,坚持全程监管、突出风险防控、构建共治格局,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稳步提升,食品安全防线逐步筑牢,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压实党政同责 构建严密责任体系
来宾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每年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及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与产业发展。
2022年以来,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体系,目前3208名干部覆盖18154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达100%,包保督导问题整改完成率100%,有效实现“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三落实。统筹推进新型“市、县、乡”三级联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全市一盘棋”监管新格局。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综合监管、全面体检”,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显著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强化全过程监管 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源头严防。我市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打造了8家试点农贸市场。依托“八桂农安”小程序,来宾市市场监管局累计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3332张,覆盖农产品34.5万吨。试点市场设立联合服务岗亭,监管部门与市场方联动查验合格证,筑牢准入防线。推动畜禽产品检验检疫电子合格证与食用农产品进销货信息互联互通,“桂食安”溯源码已累计生成5.5万单食品安全数据。
过程严管。2024年,该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食品经营主体排查覆盖率达100%,整改风险问题6000个。今年以来,针对糖蜜等散装液态食品,构建交付、装卸、运输全流程监管体系,对24家液态食品运输企业开展全覆盖培训和专项检查,有效防范运输环节污染风险。
风险严控。建立覆盖全市的7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及时开展风险监测。检测机构通过认证的检测项目从最初的218项跃升至1591项;建成1个市级、6个县级粮食质检实验室。今年以来,全市完成食品快检6.42万批次,阴性率98.82%;食品监督抽检3491批次,已出结果2435批次,合格率95.15%;开展农产品定量检测1431批次,合格率99.51%,不合格产品均100%进行核查处置。全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在2024年达到99.46%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违法严惩。多部门联合开展制售假冒伪劣肉制品、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校园食品安全提升等专项行动,建立联席会议和联合督办等长效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累计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361件,同比增长27.11%,移送涉刑食品案件3件,1起案件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列为挂牌督办案件。据统计,公安机关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查处涉嫌非法生猪交易养殖场4个,涉嫌非法交易存栏生猪51头;破获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刑事案件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4名,收缴涉案肉制品80余吨。
强化科技赋能 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市创新食用油监管模式,329家小油坊均已接入食用油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全覆盖;“一桶一码”技术实现产品身份唯一标识,溯源码覆盖率100%。2024年,全市小作坊生产的食用油抽检合格率达96.17%;1009家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46%的学校食堂完成AI智能监管系统接入,16家校园食材供应商100%纳入数字化监管。
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推动社会餐饮和平台外卖商家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后厨画面,实现远程巡查,大幅提高检查频次与覆盖面。规范食品摊贩经营,将政和步行街、相思园、“象州梦幻夜”、武宣创业夜市街4个试点街区,打造成为硬件达标、管理规范、环境整洁、食品安全的标杆食品摊贩经营区。目前,全市共备案食品摊贩1317家,试点街区入驻149家。同时,制定规范管理制度,实行“一摊一号”管理,为城市街头增添亮丽的“安全风景线”。
服务产业升级 凝聚社会共治合力
我市坚持监管服务并重,成立来宾市食品协会,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推动食品行业安全发展。立足本地蔗糖、特色果蔬等资源优势,坚持强监管、立标准、育品牌,多措并举助力食品产业升级。2024年,全市食品工业产值突破118亿元,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突破140亿元,建成全国蔗糖行业最长、最完整、科技含量最高的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17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排自治区第二位。象州大米、忻城糯玉米、武宣红糟酸和金秀红茶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年产值突破10亿元。其中,“象州大米”作为自治区32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之一,参加全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品牌价值达4.08亿元。同时,积极举办名优特色食品评选活动,38家本土企业的40种产品荣获“来宾名优特色食品”称号,有效推动地方美食从“小特产”迈向“大产业”,让“来宾味道”香飘四海、誉满八方。
多方携手共治,拓宽食安知识传播路径。制定印发《来宾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食品协会、糖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自律服务”双重作用,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力量。组建“食安哨兵”“检护食安”“警护食安”“桂姐姐”等食安志愿服务队伍23支,开展活动89场次,其中“山歌+食安”模式获得市场监管总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点赞。开展食品“你点我检”抽检1226批次,占抽检监测总量的50.35%。办结涉食投诉举报70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38万元。创新推行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全覆盖设立法治教育工作室。2024年以来,办理食品领域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案件65件,从轻处罚案件77件,减轻处罚892件,累计减轻或免除罚款3186.83万元,有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本版图片均由市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