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广西师专”)首届学生毕业仪式历经当局以“集中训练”“思想改造”为由拖延半年后,最终在压抑中结束。毕业人群的喧闹中,来自武宣县桐岭镇古龙村的龙德洽,将目光投向阴霾的天际。
两年半校园时光,首任校长杨东莼、恩师薛暮桥播撒的革命思想深深浸润着他。民族危亡的呐喊与救亡图存的探讨在心中生根,使他成为杨东莼倡导的“自由研究”“团体训练”活动中最活跃的分子。1934年夏,当局以学生受共产党“赤化”为由阻挠毕业,龙德洽率先联络麦世法等同学据理力争,威望在学生中逐步提升。毕业时,他被一致推举留校,任第一届毕业生实习指导委员会干事。站在转折点,龙德洽留校当晚便暗立宏愿——以师专为起点,誓将青年热血拧成抗日合力。
一、暗夜寻路:从思想觉醒到秘密小组组建
留校的龙德洽以同学信任为动力,通过研读资料拓宽认知,他清晰地看到民族危亡的紧迫性——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而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妥协、对内“剿共”,与新桂系深陷割据,无暇抗日。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唯有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如黑暗之光指明方向。
内忧外患中,龙德洽抗日救国的念头愈发炽烈。他早在1934年春便与刘敦安商议找共产党;1935年春眼见山河破碎更让他迫切追寻,坚信“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出路”,无奈历经艰辛却暂未如愿。
时不我待,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深知“革命不能坐着等待”,即便尚未与上级党组织建立联系,他毅然决定组建秘密小组,模拟党小组功能,深入学生与民众开展抗日宣传,践行革命理想。
1935年暑假,龙德洽致信同窗好友刘敦安告知其计划获支持,广西师专二届学生陶保桓也积极响应。二人舍弃假期进行筹备:龙德洽通过书信与徒步动员首届同学,并强化在校学生宣传。二届郭英布、路伟良等,三届宁振邦、何励锋及四届莫效康等同学积极参与,以广西师专为核心、龙德洽与陶保桓为负责人的进步小集体就此形成。
二、星火燎原:大同盟创建与广西抗日火种
进步小集体活动期间,校园内托派思想悄然蔓延,其错误论调与进步思想围绕中国社会性质、救国路径及抗日主张爆发激烈辩论:进步学生坚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强调农民革命重要性;托派则宣扬中国为资本主义社会,主张依赖城市工人运动,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后期更反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龙德洽敏锐意识到:“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进步团体急需一个有力的组织来引领方向,共同抵御错误思想的干扰,坚定地走在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上。
1935年9月秋季开学,陈此生、杨潮、陈望道等进步学者到校任教,为学生带来新指引。龙德洽从陈此生处取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在进步学生中秘密传阅,使同学们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中心任务及党的主张有了深刻认识,为反击托派、开展救亡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龙德洽与陶保桓带着筹备秘密小组方案向杨潮请教,杨潮带来共产国际七大文件、季米特洛夫报告及《八一宣言》等重要文件。龙德洽深入研究后,成立进步团体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这些文件在学生中秘密摘抄传阅,深入传播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
经数月的筹备,1935年10月,在杨潮指导下,龙德洽与陶保桓在路伟良等骨干共同参与下在广西师专秘密创建“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宗旨是团结青年与群众,开展抗日、反法西斯、反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活动。
大同盟成立后,龙德洽与陶保桓在雁山顶上、良丰圩边几处召开骨干会议,布置校内反托派斗争与校外开展抗日宣传。
在校内,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广西农村调查成果,组织学生通过壁报、演讲、研讨会等驳斥托派谬论,维护了党的六大关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决议。后期针对托派攻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论,陶保桓、陈大文以校刊《月芽》编委身份,组织盟员展开理论文化斗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阵地,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成为校园共识。
在校外,陶保桓在家乡指导建立融县“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开展抗日宣传。1936年2月至6月,龙德洽到苍梧县职业学校任教时,将“一二・九”运动精神及民族危亡形势融入教学,组织歌咏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成立读书会推荐阅读《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培养学生抗日意识。他还联合在梧州任教的同盟骨干梁寂溪、莫效康,带领歌咏队深入街头及东安石桥宣传;借新桂系“六一”运动(1936年6月1日新桂系发起的抗日反蒋运动)契机,带队深入村屯,结合“二五减租减息”动员农民,推动抗日宣传从城市延伸至农村。
龙德洽与陶保桓进一步拓展同盟影响,深入桂林多所学校开展活动吸纳盟员。首届毕业分配各地的刘敦安、麦世法、张镇道、凌焕衡、陈权、毛恣观等同学积极加入,在南宁、桂林、梧州等地掀起抗日救亡热潮。
三、旗帜更张:大同盟更名与纲领重塑
1936年7月,日军侵华步伐加剧,全国抗日呼声高涨。此时龙德洽已调至南宁广西民团干校任教,8月在刘敦安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龙德洽结合全国形势与中共《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精神,意识到需通过更名与纲领调整,让大同盟更鲜明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抗日”立场,以精准呼应党的主张。8月中旬,经杜君慧引荐,他与刘敦安会见中共南方临时工委赵同志(据龙德洽回忆材料提供,具体姓名待查)汇报大同盟情况。赵同志建议调整名称及纲领,以适应党的策略转变。龙德洽遂与刘敦安、麦世法、张镇道、张海鳌、黄骏如等深入研讨,决定更名为“抗日反法西斯同盟”。
随后,由龙德洽与麦世法执笔起草同盟新纲领,经全体成员审定通过。其核心主张: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与法西斯,拥护苏联;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各阶层团结共同抗日。
四、薪火相传:更名后的同盟辐射与党组织衔接
大同盟更名后,龙德洽将情况告知在桂林的陶保桓,并印刷纲领传单分发各地进步同学,鼓励在群众中建立类似同盟组织推动抗日。他与陶保桓以新纲领为指导,在南宁、桂林开展抗日宣传,加紧发展盟员和党员——龙德洽与刘敦安以广西民团干校为中心,陶保桓以并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的原师专为据点推进工作,为11月罗村会议“集体入党”决议提供了现实基础。
1936年11月7日,中共广西省工委党代会(罗村会议)召开,龙德洽以南宁地区党代表身份参会,会上报告了同盟成立背景、寻党经过及反托派斗争、抗日宣传工作,并代表全体60余名盟员提出集体入党申请。大会一致通过同盟集体入党决议(即经审查后分批履行手续,非简单集体宣誓)。这一决议直接推动广西省工委书记陈岸、委员黄璋赴各地办理盟员入党手续;龙德洽、陶保桓则以同盟负责人兼党员身份加速建盟建党。例如,11月12日陈岸赴武宣为韦敬礼、覃秉寿办理入党手续,建立临时党支部,1937年1月临时支部吸收韦世刚(韦天强)等后重新建立了武宣县党支部,同年4月黄璋到武宣再将其升格为中共武宣县工委,推动群众抗日(1944年11月6日日寇入侵武宣时,韦敬礼率部打响了当地武装抗日第一枪);1936年11月,龙德洽、陶保桓参与徐敬五在桂林筹建中共桂林县委,该县委12月底成立后,半年内即发展7个支部。
此外,龙德洽加强城乡联动,深入兴安、灵川开展演讲,成立读书会,激发青年抗日救国热情。其他盟员以南宁、桂林为核心,向梧州、柳州等地辐射,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与抗日网络,广泛动员群众,扩大革命影响力。
五、历史回响:同盟的历史定位与青春担当的三重维度
“抗日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迅速壮大,在中共桂林县委成立后作为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开展活动,成为联结群众与党组织的纽带,更成为党组织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廖联原回忆录记述了由盟员入党的经历;广西省工委书记陈岸在自传中高度肯定同盟贡献:其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推动救亡运动与反托派斗争,尤其在发展党组织和培养干部上成效显著。从中发展的党员多为马列主义武装的优秀分子,毕业后分赴各县中学任教,将革命种子撒向全省空白县市;他们入党后又带动其他积极分子加入,推动广西各地党组织于1936年底后陆续重建,终成燎原之势。
1993年7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文件确认“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为广西地下党秘密外围组织,这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肯定,更是对抗日奉献者的崇高致敬。
从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到抗日反法西斯同盟,这个由广西师专青年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意义特殊:个人层面,龙德洽与刘敦安、陶保桓等“未找到党时先仿党”,主动扛起抗日责任,展现革命青年历史自觉;地方层面,作为广西首个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为党组织重建输送骨干,陈岸“撒向全省空白县市”的评价印证其奠基作用;全国层面,同盟在各地发起的抗日宣传,与北平“一二・九”运动等形成呼应,成为广西响应全国救亡浪潮的直接体现。
回望那段岁月,龙德洽在暗夜中寻路、在斗争中聚力,他与战友创建的同盟不仅成为广西抗日救亡的重要力量,更彰显了广西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这份以青春赴使命、热血护家国的精神,穿越烽火岁月,至今仍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