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周安散记 蓝善文 2024年08月23日

阳光照耀下的周安,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呈现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悠长的历史传说给周安注入丰富的人文元素,文化与自然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漫漫岁月长河中,位于忻城至宾阳、南宁交通要道上的周安曾是个风高浪急之地,渴望过上美好生活的人们奋起反抗黑暗统治,革命星火燎原,荡漾硝烟弥漫的历史之曲,冲涮洗涤世间的污秽尘埃。它一页页地记录了这里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展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魅力。

翻阅周安的历史,首页是宋朝,最初叫三周,当时已有村民在这方水土上繁衍生息。潺潺的流水和肥沃的土地长出丰富的物产,勤劳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尽享宁静生活。明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周是群众抗暴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由于这里山高皇帝远,崇山峻岭,森林繁茂,水草绵延,便于藏匿,农民起义军神出鬼没,攻城略地,官府束手无策,京城震惊。朝廷曾数次派兵镇压,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农民反抗黑暗统治时间漫长、影响之深远为历史所罕见。

到了明嘉靖年间,朝廷派文武双全的重臣——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王守仁到广西平定农民起义,形势才出现转机。王守仁是一员战功卓著的老将,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曾因平息数起农民起义受到朝廷赞赏和褒奖,化解社会矛盾经验丰富,其创造的“心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当时王守仁在老家养病,朝廷仍下旨委以重任,可见时局之紧急。担起这份重任后,王守仁即启程赶往广西,他吸取以往经验教训,深入了解民情民风,具体考察研究壮瑶族群众生存环境,倾听群众诉求,从而“对症下药”,利用他倡导的“心学”配合军事行动,即剿与抚双管齐下,教化群众心智,倡导“去人欲,存天理”的致良知学说,努力化解群众心结,实施巧妙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来他又推行了一些行政改革,协调了官府与群众的关系,终于平息了农民长时间的反抗斗争。他在招安三周农民起义队伍时,以“招安”二字的谐音把三周改为“周安”,初称周安寨,属迁江土官所辖。成化六年置周安堡,万历十年设镇,改属南丹卫,并打算将南丹卫迁到周安,以加强对当地的军事管理。然而,新南丹卫还在规划图纸上,他就调离了。“周安”这一地名,烙下了王守仁在广西践行其心学理论的永久印记,成为周安阳明文化的一个符号。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曾到周安考察地形地貌和村落。因徐霞客年事已高,这是他最后一次远行。这次南方之行让他与广西结缘,旅途中遇到重重困难与考验,但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历史文化名人的到来,让地处偏僻山区的周安顿时蓬荜生辉,当地土司和土豪给予热情款待,纷纷杀猪宰羊,拿出最好的酒菜让贵客享用。周安人的热情好客冲淡了徐霞客旅途的艰辛和疲劳,周安有幸出现在他的笔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又西行一里,始见前溪从土山西畔北注,与石山峡之间合而东去,遂有荡荡之势。涉溪北上,溪亦折而北。不半里,是为周安,数家之聚。颓垣败址在溪西岸,而溪东膏腴,俱为贼踞,不可为镇矣。”记录了周安的一些历史变迁。徐霞客还考察了附近的卧仙岩,他在游记中描述:“岩在镇之西北隅,乃石峰西断处,……岩横裂如塌。昔有书生过此,无托宿处,寄栖此中,题诗崖上,后人遂指为罗隐。”

源于俭滂坳脚的滂江,流经古蓬出周安附近,后注入红水河。因流域地势平坦,滂江水流平缓,河水清澈,鱼翔浅底,长年灌溉着两岸农田。纵横交错的田块,充足的水量,丰收的粮食,稻浪翻滚,一片金黄,景色迷人,丰富的物产,使这里成为全县的重要粮仓和鱼米之乡。岸边绿树成荫,景色秀丽,营造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周安街附近有一座神奇的小山,从远处看,如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它来源于一个古老而动听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古蓬一带有个凶恶的财主欺压农户,财主的野蛮行径惊动天庭,天庭派雷公下凡了解情况,富有正义感的白虎神主动请求与雷公下凡主持正义。雷公和白虎神下凡后,果然看见财主指使打手欺负良家妇女,行为十分恶劣,雷公便向财主的打手使出了电闪雷鸣之术,打手们顿时灰飞烟灭,财主从此不敢胡作非为。雷公完成任务后回天庭复命,白虎神则化为一座小山留在人间,永远守护百姓安宁。后人为了纪念白虎神见义勇为、除暴安良,将小山称为白虎山。

白虎山西麓,有一口岩洞。《上林县志·山川》载:“距周安一百余步,怪石口崖,岩腹仅容一人,而身卧其中,暑月无蚊蚋,壁间镌有卧仙岩三篆字。”此即卧仙岩。岩壁两侧镌有明、清文人骚客诗11面,其中有明征蛮副总兵张祜等镇压广西八寨农民起义纪实。小小的白虎山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石刻实属少见!关于卧仙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罗隐的赶山仙人,要从桂西赶山到大海里去,拓出平地让老百姓种粮食,解决饥饿问题。他起早贪黑,把群山一步步往东赶,到达周安时,因疲惫不堪,想找一个地方休息。他发现附近的白虎山有个小岩洞,中间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平坦,如一张天然石床,里面干净凉爽,便躺下休息,不想竟睡着了。他睡醒后因所持之鞭失去神法之力,赶山不动了。因仙人罗隐睡过这岩洞,后人就称为卧仙岩,又称罗隐岩。神奇的传说和文人墨宝构成了此岩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周安的历史文化魅力,引来许多人研究考察。1984年卧仙岩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岁月的风尘中,周安成为一片红色土地。日寇的铁蹄蹂躏周安、鱼肉百姓时,当地的仁人志士怀着救国救民理想,组织群众成立抗日自卫队,奋勇抗击侵略者,给日军予以沉重打击,迫使凶恶的侵略者撤走。赶走侵略者后,老百姓渴望休养生息,治疗战争的创伤,而国民党统治下的现实却违背民意,群众仍生活在旧枷锁的水深火热中,看不到希望。为争取民主与自由,在党的领导下,进步人士揭竿而起,革命烈火迅速燎原。革命队伍在周安进行了两次十分重要的战斗,第一次是伏击国民党上林县长,在力量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战士们英勇奋战,打得敌人抱头鼠窜,取得了重大胜利;第二次是阻击黄杰兵团残部,这是黎明前的一次重大战斗,革命队伍在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英勇阻击强大的敌人,最后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战绩。红色文化给周安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鼓角争鸣也已远去,刀光剑影化为历史,而奔腾不息的滂江,仿佛依然在诉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启示和激励着人们珍惜岁月静好,用辛勤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