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8日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2月27日,笔者走进兴宾区小平阳镇新三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基地,现场挖掘机、推土机来回作业,一派忙碌景象。在基地育种实验大棚内,不同品种的西红柿、青瓜、茄子等结满枝头。

“我们基地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622亩,目前第一期10个大棚主体已经完成建设,移植了7万株幼苗进大棚。”新三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基地技术总监黄锡强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优质农产品90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超9000万元,促进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兴宾区是农业大区,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今年以来,兴宾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依托桂中治旱主要灌溉区域以及山水、田园、乡村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区”核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集中力量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样板。

近年来,兴宾区立足区情实际,聚焦甘蔗、粮食、果蔬、现代畜牧养殖、设施渔业、生态家具等十大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思路,科学进行村庄联动布局,在桥巩镇、良塘镇、凤凰镇、大湾镇等18个乡镇,打造了北之江生态农旅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北回归线优质农产品种养带等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衔接,不断探索生态农业、休闲康养、培训研学、非遗传承等发展新模式。

实施“百个乡村振兴重大项目”。重点整合一批“水、电、路、气、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向示范村(屯)倾斜,推动一批“科、教、文、卫”公共服务下沉示范村(屯)。通过外抓引进、内抓培育,推动市场主体与群众利益联结、抱团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联农带农户数,努力提升优质稻基地、设施果蔬基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陆基渔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度和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兴宾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涵盖粮食、甘蔗、蔬菜、水果、畜牧、水产、林木、文旅等十大产业,实现重大项目突破百个大关。

培育“千家乡村振兴企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开展补链强链扩链招商工作,支持龙头企业主题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米篮字”“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扶持一批本土企业,用好用活“桂惠贷”政策,加快出台落实产业奖补政策,鼓励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发展。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活动,力争在5年时间内,引进不少于1000家企业投入乡村振兴,逐步形成稳定的投资合作和结对帮扶关系。

培养“万名乡村致富带头人”。重点从农业农村电商、物流、销售等新业态中培育农村综合实用人才,择优打造返乡创业项目示范点,每年至少打造1个市级以上返乡创业示范点、3个以上县(区)级返乡创业示范点,各乡(镇)每年至少打造2个以上乡级返乡示范点。设立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帮扶资金,支持返乡人才领办创办项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培育经营管理型和专业生产型高素质农民,确保每年培育200人以上。

菜畦井然、古树成荫、花草茵茵、景色优美……距离市城区14公里的良塘镇北合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村庄紧靠清水河畔,四季花果飘香,村中古树成荫,风景宜人,享有“绿水青山花果之乡”的美称。 兴宾区致力打造北之江生态农旅示范带(桥巩镇、良塘镇),依托北之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全国文明村”北合村为中心,以打造主题农旅结合项目为规划重点,辐射发展周边乡镇、村屯的水果蔬菜等产业,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旅新业态。

2月26日,笔者来到位于陶邓镇三洲村的田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陶邓鳗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新建的黑色养殖大棚内,成千上万条鳗鱼在池子里成群结队地嬉戏。

“目前基地项目建成鳗苗培育大棚23个、成品鳗鱼养殖大棚50个,于去年5月投放鳗鱼苗150万尾,养殖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预计今年5月可以出栏一批,主要销往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每吨鳗鱼产值约6万至7万元。”该基地项目经理吴坤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产能,打造集鳗鱼养殖、加工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

去年以来,陶邓镇以实施兴宾区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为载体,坚定不移抓招商、上项目,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突出经济发展“牵引力”,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提速。

--> 2023-03-18 1 1 来宾日报 content_141965.html 1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