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八仙天池记

韦秀观

从武宣县城一直往南约六公里,有个官禄村,这里山势突然起锋芒,八座小山峰围拢呈圆弧形状,像八位仙人围桌对弈,于是得名八仙山,又有龙潭山、八仙寨等别称。沿着石道蜿蜒而上百余丈,便到了半山腰,进到八座小山峰围护成的境内,一汪天然碧水赫然入目,这就是八仙天池,又名八仙潭、龙潭、仙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山一水有这么多名头,而且都沾上了仙或龙的气息,确实令人生奇。相传,八仙女下凡间时,陶醉于此地的美景,流连忘返之际遇上了山洪,她们便围坐施法,用葫芦吸纳洪水,不知不觉延误了归程,化作八座秀峰,大葫芦也在其间化成天池,即八仙天池。凡此种种传说不足信,但却给八仙天池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

八仙山四周围几乎都是平坦的地方,为何能在高出地面百余丈的山腰上蓄着一潭清幽的池水,的确是一件奇事。一眼望去,潭小巧得尽可收眼底,长宽仅四百余丈,深三十余丈,一年四季总是深绿色,像天空一样深邃幽远,不盈不涸,其源未可知。清嘉庆十三年《武宣县志》记载:“八仙山在河西潘卢之野,一名龙潭山。巅方池一口,四面小山八座环峙其侧,若八仙然。水清且寒,雨涝不盈,旱乾不竭,掬而饮之俨如帝台之浆,莫能名其趣云。”

仰视四周,八座仙山险峻深奥,各不相同,像上天把一颗颗玉印、象棋、石狮摆件放在那里,并使山势相连,峰峦攒聚,仿佛是一朵碧绿的莲花。山上石多土少,袒露出苍黑色的铮铮石骨,其缝间长出各色杂树芳草,连村里人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只认得一种叫云香竹的植物,长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一簇簇的,繁密茂盛,生命力极强,它出现的地方都是土质稀松贫瘠的石山高处。

平视水面,只见池中鱼儿活得自在悠然,这里一群那里一簇,不时地在水面上弄起波澜。听附近的人说,这里的鱼不爱咬钩,不管是多么美味的诱饵。我想这里的鱼一定是自给自足,知足常乐,所以能够跳出世人那张抓捕的大网。世事皆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细探池里,水明澈而纯净。附近村民说,这里水色依时变幻,晨时暗绿得幽不见底,午时在阳光影射下一片绯红,夕照时如明镜映红霞,月光辉映时水面一片银白。可惜无暇目睹四时之变幻,只可透过其中看清水中的游鱼,看清倒映的杂树和山石,看清天空的飞鸟,一切都是历历在目,清晰可辨,清纯华美。可就是不见水中有一片残花败叶,这周围的落叶哪里去了?没人知晓。

登临其一山巅处,往西北可以看到上山峡、大山峡和百崖槽等景致。东南西是远远拥簇而来的小山丘,繁密地从三面环绕着八仙山,像天兵天将一样层层护卫着传说中的八仙女。此地凄清幽静,但闻鸟声、树叶声、群鱼戏水声交织着。这纯粹而无杂响的动感,至真至静。清贡生廖绩熙诗云 “我来度把琼浆饮,一洗尘根净俗缘”,说的就是这种意境吧。

八仙天池之美,令许多文人墨客惊叹,但曾一度没有被列入当地“八景”,清代举人覃先澄为此感到可惜,他负责编纂的《武宣县志》载:“八仙寨在马步桥东,八山环列,壁立千仞,中有池塘,其深不测,泉味甘甜,名八仙塘,又名龙潭。……窃喜生平所未见,以为此景当居第一,而惜其出八景之外也。赋七律一首:中留山水甲南天,马步桥东列八仙。呼吸应知通帝座,登临不测有虞渊。云兴作雨池龙起,月正无波玉兔眠。羽化贾鹏成往事,吾侪抔饮涤尘缘。”关于天池诗赋极多,也不乏佳句,清贡生刘耀辰、刘炳熙等诗“境僻罕逢词客到,波平恐有老龙眠。”“风来浪涌苍龙跃,地僻松高白鹤眠。”“长啸一声空谷应,山灵知许契前缘。”云云,《武宣县志》均有详载。

天池进口处有清咸丰年间修筑的寨营墙和寨门。最近有能人重修了山门,池水四周也修建了观光道路,建起凉亭,上山小道铺就完成。有人撰文建议,将关于天池的诗赋镌刻于周围显要位置,以造人文气势,扬其名,享其福。我想,如果人为的一些活动惊扰了仙子冰晶玉洁之所,失去了大自然原本的心性,岂不是很可惜?

--> 2023-05-26 韦秀观 1 1 来宾日报 content_145186.html 1 八仙天池记 /enpproperty-->